标签搜索

精细化排产难点

wehg489
2022-07-04 / 0 评论 / 25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   之前的计划逻辑是通过BOM将订单分解成各工序的任务总量,然后将各种产品任务分配到适合生产它们的机台,再根据排产结果进行调配,以平衡机台之间的生产负荷程度,最后再根据负荷程度计算出所需排产时间,生产人员,投产物料等预算数量。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地、准确地得到,在现有的固定资产水平下,满足订单生产所需基本要素水平。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最理想地状态来进行排产,没有包含各工序速率差异和等待间隔,计算结果就是生产所能实现地最优结果。(结果受订单总量影响)

   但是这种算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,因为生产间隔和速率差异是实际存在且无法抹去的,所以领导会要求去核算出瓶颈工序,我非常理解这个要求的目的:
1.如果是固定资产方面重要的但又薄弱的生产环节,公司就组织采购,提升该环节的配给能力;
2.如果是技术水平方面,公司就组织外部协作或者安排工程部门进行技术升级或者改造;
3.如果是生产辅助方面,包括人员,辅材等等,那就启动某些机制来提高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;
4.如果是排产优化方面,那就优化排产。

  总结一句话我计划核算主要任务就是提前反馈出这些薄弱环节,然后供有关部门去分析和应对。

难点一:反馈做不到精准和全面

   以上4点,优化排产我会尽力,但主要看领导意思吧,因为这个排的好不好真没啥标准可以参考的,因为难以兼顾,所以往往容易出问题,但偏偏对公司来说又是调整成本最低的,其变化情况可以多到没完没了,牵一发而动全身,就很怕领导想法又不一样,没完没了的追求精益,然后改来改去的,疲于奔命还没个结果,只能领导咋说我咋干,毕竟谦虚使人受益(此处领导排除老大)。领导不说,我就尽力而为。反正就是咬死不可能真的兼顾到完美程度。(提前摊手)第三点是辅助部门要解决的问题,辅助部门的工作就是围绕生产来进行的,生产和销售才是最主要的,所以不会考虑他们。第二点是技术问题,对生产实际产量,历史产量我必然了解的,但正常产量的标准和正常的节拍应该是多少,这个技术部门在试模生产时,没有评估过,或者数据有但是我没见过。平常的生产多或者少也未见评估或者记录,所以这一点,在我核算的计划里也不会体现,因为缺少数据依据。只能靠大家自己感觉和分析了。

难点二:排产问题极其复杂,能不能排是个问题,能不能排出结果又是一个问题,如何描述反馈让人看懂还是个问题

  仍在努力,做完再说明,尽力明日下午交付。

0

评论 (0)

取消
歌曲封面
0:00